孟子曾经总结了五种教育方法:“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大意是说,像及时的雨水那样滋润,成全品德,培养才能,解答疑问,让学生自己去向以往的榜样学习,都是教育的方式。
具体到对儿子的教育,孟子的主张却出人意料:不要亲自去教育。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他的学生公孙丑弄不明白,就问他:“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回答说:“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孟子认为,家庭成员之间应当保持一种亲爱和谐的气氛,父母亲自去教孩子,容易造成感情的破裂,甚至会破坏社会的稳定。教育儿子要用正道正理,如果没效果,父亲就会愤怒。而一愤怒,就会伤感情。儿子还会说:“您拿正理正道来教我,您的所作所为却不出于正道正理。”这样,感情一伤,父子间就会产生隔阂。而隔阂存在于父子之间,那是最为不好的事。
这就是著名的“易子而教”的教育理念。反观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家长都扮演着挺可悲的角色,孩子学习或写作业时他们就围在旁边,说的好听是辅导,有时则是在监督。另外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孩子对各种压力已经不厌其烦,因此对家长的各种啰嗦更是很不耐烦,和家长反目者,产生隔阂者十之八九,更甚者产生极端事件和悲剧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教育孩子反成相爱相杀,结果是家长身心疲惫,孩子痛苦不堪,实在令人深感遗憾。仔细思考一下,同样的一件事情,家长去说孩子就是不听或听不进去,而老师或者其他人去讲孩子反倒能够接受。因此易子而教是非常符合现代教育和心理学原则的。父母教育孩子,无为为上,既不要责善,也不能溺爱,而应该以爱和陪伴为主,并实行言传身教。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教育理念,应当说是对我国家教理论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