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工作信息 > 正文

宝鸡纪检监察信息第25期

时间:2016-05-24 16:07  来源:市纪委办公室   作者:宝纪宣   点击:
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杨政国在《百姓问政》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强调
 
统一思想  通力合作  把百姓问政办出新水平
 
        5月23日上午,市推行百姓问政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在市纪委会议室召开。会议总结回顾了《百姓问政》开办以来运行情况,与会成员单位就做好2016年工作提出了许多好的改进意见。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杨政国出席会议并讲话。杨政国强调,《百姓问政》通过政府部门与群众直面沟通,未经彩排、演练、原汁原味的问政形式,既方便群众当面说出心里话和真实感受,也使各级各部门更真切地看到、听到、感受到群众的所急、所盼、所忧、所怨,增强了各级干部的群众观念、服务意识,提升了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既然市委、市政府早已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百姓问政制度的意见》,既然《百姓问政》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既然《百姓问政》已经成为我市在全国、全省的一个品牌,各县区、各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重新认识、正确定位这项工作,统一思想、通力合作,群策群力、各负其责,把这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节目办出新水平、取得新成效。
        杨政国指出,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百姓问政自2013年5月开办以来,形式不断改进,质量逐步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坚持群众主体,突出群众地位。节目始终坚持把话筒交给群众,把镜头对准群众,把评判权交给群众,使问政实实在在成为给老百姓解决问题的平台;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直面矛盾。从群众多次反映、反复曝光的问题入手,展开现场质询,不回避矛盾,不遮丑护短,使参与部门深受震憾,坚定了短期内解决顽疾的勇气和决心;三是坚持正面引导,着力推动工作。注意把握好问政的分寸和尺度,不刻意追求场面热闹、矛盾尖锐,保证了问政的导向性,传播了正能量。三年来,举办市级问政节目47期,问责处理104人次(其中,党政纪处分17人、警示训诫17人、调离岗位5人、通报批评11人、经济处罚48人、免职1人、辞退5人),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提高了政府部门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杨政国强调,虽然我们的百姓问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但按市委、市政府在开办之初建立的工作机制、确定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要求,还存在着协调沟通不畅、个别单位不够重视、工作配合不力的现象;虽然通过多种方式、从多个渠道征集了大量的问题,但有的部门给群众连最起码的回复解释都没有,节目现场满意率极低还在找理由推脱,有的问题群众连续反映多年,比如物业收费不透明,再比如交通拥堵、食品质量安全等问题仍久拖未决。此类现象的屡屡发生,责任在相关部门,但也反映出我们抓整改的力度不够。问政节目最有效的平台就是媒体的曝光和纪委的监督执纪问责相结合。节目组要继续探讨改进跟踪整改的措施和方法,督促部门进一步加大整改力度,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杨政国要求,要尽快制定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百姓问政制度的意见》的实施办法,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标准,从实施主体、节目流程、工作原则、审查把关、工作纪律、部门职责、考核评价等方面作出明确而又有操作性的规定,形成严格的制度和机制开展工作。问政的过程既是监督,也是问责,不要把问政仅仅作为一套节目来办。《百姓问政》不是单纯哪一个部门的工作,需要多方配合、通力合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作为问政的实施主体,要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主动协调,督促相关部门落实责任,履行好各自职能,在节目宣传上求突破,在问题整改上求突破。既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选择问政主题,又要突出群众意见较大、在以前节目中曝光后仍整改不到位的问题以及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加大对基层单位和个别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的曝光力度,做到把问政与问计献策相结合,把问政与促进作风转变相结合,把问政与促进当前工作相结合。对节目现场承诺,但不及时整改的问题,要在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和问政节目中继续曝光,接受社会监督。要抓住不落实的事、倒查不落实的人,严厉整治懒政怠政庸政行为,确保整改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见实效,在转作风提效能上见实效,在围绕中心推动发展上见实效,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见实效。
        会议由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张根萍主持,市监察局副局长、市政府纠风办主任宁新远汇报了《百姓问政》运行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改进措施。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考核办、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市文广局、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宝鸡日报社、宝鸡人民广播电台、宝鸡电视台,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纪委、高新区纪工委以及市纪委监察局相关室部负责人参加会议。
 
  

版权所有:中共宝鸡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宝鸡市监察委员会  陕ICP备07501330号-2 
推荐使用IE7以上版本浏览器及1024×768以上分辨率

陕公网安备 6103000200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