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传统家规家训乡规民约 > 正文

历史上的西府好家风——眉县名宦大儒的家风

时间:2016-04-27 09:24  来源:宝鸡日报   作者:巨侃   点击:
        “飞黄”岂能“腾达”,“得意”更须“自律”。以法真、法正,王珪、王焘,张载、张戬为代表的三个家族,是眉县历史上的名宦大儒之家,三个家族对读书之事、国家之事和社会之事是怎么看的?答案就在家风里。
        法家:读书是为了知人识才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陶冶情操?为了以后升官发财?还是为应付眼下的考试?面对这个困扰了很多学子的问题,东汉关西大儒法真先生微微一笑,淡然回答:“都不是,读书是为了知人识才。”
       据史书记载,法真是右扶风郡郿县(今眉县金渠镇八练村)人,乃战国时期齐襄王田法章之后裔,秦灭齐国后,子孙不敢姓田,就改姓法,大约在西汉宣帝时期,法氏全族迁徙至关中定居。眉县这支法家,从东汉到三国,接连出了法雄、法真、法正祖孙三代名人。
       法家世代书香门第,重视培养子弟的读书习惯。法真少年时期对当时流传的图书典籍,无论私人家藏,还是官府收存,都设法借来研读,自己搞不懂的地方,就求教于当时的儒学名师,所以学识进步很快。法真的父亲法雄,在南郡当太守。此人不但精明强悍,擅长政事管理,在教育儿子方面也很有想法。有一次,法真想念老爸了,就从家乡眉县徒步走到南郡去看他。法雄见到儿子,首先询问他:最近都念啥书?有啥收获?法真对答如流,法雄非常满意。住了几个月,法真要回去。法雄说:先别走,马上就正月初一了,南郡十八县的县令和郡府官吏都要来开“碰头会”,让你见识一下南郡的英才贤士。法真想:老爸这是要考我呀!果然,正月初一当天,群贤毕至,法雄让法真从窗孔中观察与会近百人的谈吐举止。会毕,法雄问儿子:“依你看,南郡官吏中谁是德才兼备的贤士?”法真说:“我看那个叫胡广的僚属,有公卿的器量。”后来,胡广果然历经九卿三公之位:累迁司徒,拜太尉,后迁太傅,封乡侯。世人赞叹,原来法雄不是让儿子读死书,而是为了培养儿子知人识才的眼力!
       法真后来成为关西著名大儒,曾先后四次推拒汉顺帝的征聘之邀,一辈子躬耕授徒,讲道论德,不远千里来拜师求学的,有数百人之多。世人敬称他为“玄德先生”。
       法真的孙子法正,从小受到祖父的熏陶,饱读经史,同样练就了一双知人识才的慧眼。与祖父不同的是,他把这个本领用在了蜀汉政权的建国大业上。
       赤壁之战后,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去荆州联络刘备。法正第一次见到刘备,发现刘备具有折节礼贤之风,认定他是个能干大事的主儿。刘备取得益州后,不愿重用当时的益州名士许靖,认为他华而不实。法正分析说:“刘璋失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任贤使能,主公你是外来户,刚刚入川,立足未稳,要注意团结当地士人和刘璋的旧部。许靖虽然虚浮,但他是个金字招牌,善待他,重用他,好比做了个广告,益州各方力量才会真正归附你,拥戴你。”刘备听从法正的建议,很快安定了益州局面。
       215年,汉中张鲁投降曹操,曹操留下大将夏侯渊和张郃屯守汉中,自己率军北还。法正再一次展露他的过人眼光,建议刘备攻取汉中,他说:“曹操夺了汉中,不趁势直取巴蜀,而是迅速北归,不是他智谋不够、力量不足,一定是家里出事了;而夏侯渊和张郃两人的才智谋略,和主公你相比还不是一个级别。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了!”于是刘备果断出兵,在占领益州之后又夺取了汉中。
       法正凭借他的“识人术”,屡次在重大战略节点上作出高人一筹的判断,追溯此项才智,恐怕优良的家风教育才是源头。
王家:于家尽孝  于国尽职
        官居高位,皇帝信赖有加,家族甚至还和皇帝攀上了亲,成了皇亲国戚,既然“飞黄”了,是不是该“腾达”一下了?唐初名臣王珪可不这么看!
        王珪的先祖原为南北朝时期著名世族“太原王氏”,自八世祖王冏因官职改姓乌丸氏,所以他们这一支也叫“乌丸王氏”。王珪的祖父王僧辩是南梁名将,父亲王顗做过北齐乐陵太守。北齐灭亡后,王家人迁徙至关中的眉县(一说是西安)定居。
        王珪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与母亲相依为命。史书上记载他性格温雅,安贫乐道,志量深沉。他的一位学识渊博的叔父曾多次向亲友夸赞:“重振王氏门庭的希望,就在这娃身上了!”
        叔父的眼光不错,王珪果然争气。他先是在隋朝开皇年间,被召入朝廷任奉礼郎。唐朝建立,被高祖征为太子李建成的幕僚,负责侍从礼仪,审核太子的奏章文书。由于忠心和尽责,颇得李建成的尊敬。李世民即位后,作为太子一党的王珪,不仅没被清除,反而受到重用。李世民拜他为谏议大夫,经常和他探讨国家兴衰之事。身为谏议大夫,就要敢说敢言,勇于匡正皇帝的言行过失。李世民正是看上了王珪这种激浊扬清、嫉恶好善的忠心,认为其能“尽心所事”,一再加官晋级,不仅拜他为礼部尚书,让他兼任爱子魏王李泰的老师,还将自己的女儿南平公主下嫁给王珪的次子。
        据史书记载,南平公主下嫁王家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按照古礼规定,刚进门的媳妇要拜见公婆,可是南北朝以来礼教废弛,公主出嫁时都不再遵守这个礼节了。可王珪却说:“当今主上圣明,凡事都遵守礼法。我受公主拜见,岂是为了自己荣耀,而是为了成就国家的美名啊。”于是与其妻在上席就座,命令公主执行拜见公婆之礼,礼成而退。当时舆论都认为他做得对,太宗听说后也认为很好。从王珪开始,以后公主出嫁,有公婆的,都要行拜见之礼。贞观十三年 (639年 ),王珪病重,太宗专门叮咛南平公主:“你是王家儿媳妇,要守礼,赶快看望你老公公去!”  “飞黄”岂能“腾达”,“得意”更须“自律”。王珪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子孙的教育,他能以身作则,而非夸夸其谈。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他知恩图报,对自己身处贫贱时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尽力馈赠答谢,即使有的已经故去,他也尽量赈赡其家小。许多孤寡贫穷的人,也常得到他的周济。他宁愿违背封建礼教也要节俭,按唐朝制度,官员“三品以上,得立家庙,祭三代”,唯独王珪不曾兴土木建家庙,四时八节对祖先的祭奠,只在寝室内从简举行。此事还遭人以“不中礼”的罪名弹劾,幸好深明大义的唐太宗给解了围。
        王珪死后,太宗为失去一面“人镜”而悲痛,亲着丧服致哀。
        王珪的曾孙王焘,也是一个做事尽职尽责的人。他在弘文馆供职二十多年,掌管皇家藏书,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医学资料,后来又被外派做地方官。他用十年时间,编撰了一部综合性医学巨著《外台秘要方》,此书乃汉晋以来古代医书之集大成者,所载医疗方法,至今对临床治疗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王焘在完成《外台秘要方》后没几年,安史之乱爆发,因反对安禄山的反叛,被叛军杀死。值得一提的是,王焘并非医家出身,他研究医学的起因,是为了诊治久病不愈的母亲!
张家:四为和六有家训
        要说关中地区影响最为深远的家训,还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关学”创始人“横渠先生”张载提出的“四为”和“六有”家训。
        张载生活的北宋时代,礼乐崩坏,民风民俗处于“上无学、下无礼”的乱象之中。张载认为要根治这一顽疾,首先要从教育家庭成员的基本准则做起,于是他革新性地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为”家训,后来,这四句话也成了关学学派的宗旨。
        张载的“四为”是他一生中对“天、地、人”及万物、万象最精辟的总结。意思是要努力探索天地真知,为天下百姓谋求幸福,同时要继承古圣先贤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开创一个万世太平的社会。张载的“四为”家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训,而是从更高层次上确立的人生价值取向,凝聚着张载对家庭社会、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责任担当,其气魄之宏大,内涵之丰富,可谓前所未有。
        在如何践行家风家训时,张载强调首先要做到“六有”,即: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意思是说,说话要有分寸,行动要有法度,白天要积极作为,晚上要有收获,休息时要注意保持涵养,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为了规范家庭成员和弟子的言行,张载还编写了《贬愚》《订顽》等家规训言。
        其次是躬行礼仪。张载不仅完整地继承了《周礼》中的宗法思想,而且进行了完善和创新,他首创了“谱牒”制度,把续写家谱、族谱,建立家族祠堂,融入了宗法体系。张载还带头执行礼仪规范,就连未出嫁的女子他都要求参加祭祀、丧礼等社会活动,让她们知道礼仪的规范程序,改变社会风气。因之,从北宋开始,中国谱牒文化开始兴盛。张载认为:宗子之法不立,会使朝廷没有累代世臣可用,又使那些后来崛起于贫贱之中的卿相,其家不传。张载首创的谱牒文化,对帮助后世认祖归宗,维系家族和社会团结和谐,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张载 28代后裔张世敏回忆:“‘四为’作为我们张氏家风家训在全国各地许多张氏祠堂都能看到。我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祭祖完后,就开始背‘四为’,如果背不过,我们的族长爷爷,还要用长烟斗敲一下你的手,表示惩罚。”
        “张载提出‘四为’、‘六有’家风家训和他的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眉县政协原主席卢文远说,“张载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父亲都是进士。这在当时就是一个很不简单的家族。他十岁时,父亲就请老师为他讲课,从小就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他 14岁时,陪母亲护送父亲的灵柩,千里迢迢,不避艰险,从四川回到陕西。后来他一直待在老家孝敬母亲,直到弟弟张戬考上进士后,他38岁才考取进士,这说明,张载不仅对父母孝,对家庭成员也有牺牲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横渠先生”的胞弟张戬,历史上也是一位出色的人物。张戬在哥哥的影响下开始读书, 20来岁就考中进士,在任监察御史时,以刚正不阿、尽职尽责为百姓所称道。张戬身上的许多品质都来自于优良的家风熏陶,例如:严于律己而以忠厚诚恳的态度待人接物;乐于称道别人的善德,鼓励其上进;不断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行,小有差错,必定认真改正,决不再犯;对胞兄极其敬爱,对贫困亲戚尽力周恤。
        难怪张载常对人讲:“我弟弟德行上的优点我是不及的。他勇于担当、正道直行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与孔子的徒弟子夏相媲美。有这样的弟弟,吾辈之道还怕不能发扬光大吗?”当时的人对他们兄弟很尊重,尊称为“两张先生”。  

版权所有:中共宝鸡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宝鸡市监察委员会  陕ICP备07501330号-2 
推荐使用IE7以上版本浏览器及1024×768以上分辨率

陕公网安备 6103000200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