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传统家规家训乡规民约 > 正文

修身正己树起好家风

时间:2016-04-15 11:26  来源:宝鸡日报   作者:陶振海   点击:
——记广受尊敬的老教师韩生财
 
        周至县的韩生财先生虽然离世已经十九年了,但他为当地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和树立起的好家风,在十里八乡有口皆碑,至今在当地仍被传为佳话。
 
刻苦求学
        韩生财,乳名双锁,周至县广济镇师家菴东堡人,生于 1923年中秋节。其祖母贤达慈爱,对他十分疼爱。当时家境尚好,他自幼喜欢读书识字, 7岁时接受了本村王先生的私塾教育,使他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经过三年勤奋努力,他就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不仅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还能讲出其中的许多典故及小故事。
        1935年, 12岁的韩生财在进步人士庞应举创办的中旺三育小学住校读书。只上了两年,就因抗战爆发辍学了。国难当头,教学物资匮乏,学校停办。庞应举领导周至西片热血青年组建抗日义勇军,血战中条山。 1940年共产党人张景文在马召涌泉寺创办知行小学,韩生财被录取。当时家境极度拮据,学生自带口粮,砍柴做饭。
        知行小学的教师都是地下党员,韩生财在这里学到了新知识,并受到新思想的熏陶,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韩生财品学兼优,仅三年就毕业了。他锲而不舍又与 8名学友相约去报考凤翔师范,因考题 80%为初中内容,他们全部落榜。 1941年, 18岁的韩生财求学心切,又和 8名学友直奔省城报考西安师范学校,他榜上有名。面试时校长雷老师问他:“你是哪个县的?”他回答道:“周至的。”校长又问:“那周至有何解释?”他脱口而出:“山曲曰盩,水曲为厔,而得名。”韩生财被录取了。当时日本飞机在西安狂轰滥炸,血染省城,一片狼藉,激起了学生的满腔愤怒,并纷纷请愿要求奔赴战场为国杀敌。韩生财在西安师范学校就读两年就毕业了,他看到农村绝大多数孩子没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遂立志教育强国,回乡从教。他虽上学时间不算太长,但知识渊博,富有才华,在学校参加演讲比赛多次获奖,文章也写得文采飞扬,赢得师生一致好评。
 
教书育人
         韩生财回乡后,从 1943年起,和曾在知行小学上学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开始了从教生涯。他是一位多面手,既教语文、数学,又教历史、地理。他先后在周至县多个学校从教,不论是担任教师,还是担任主任、校长,他一直坚持代课,讲课都是一丝不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娓娓动听,从不摆花架子。他经常给大家说:“只有代课才有发言权,只有代课才有领导权,领导不代课何以指导教学呢?那就成为外行指导内行了,那也就成了‘甩手掌柜’了。”
        在担任小学、初中、高中校长期间,他率先垂范,坚持以人为本,治学严谨,笃行校训,戒骄戒躁,身正为范,博爱宏达,态度谦逊,清廉从教,他的人品和才华,对老师和学生影响很大,让大家受益匪浅。他每到一所学校,都是倡导建校,改善办学环境,改造危漏校舍,重视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开垦闲散土地,让学校建设自己的“菜篮子”。他身处教学第一线,孜孜不倦地追求卓越,乐观向上,敢于担当。他在教学中经常把好“四关”:一是把好教师的用人关;二是把好教师的学历关;三是坚持德才兼备,择优录用,从他教过的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培养成教师;四是把好听课关,对于学识较浅,但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注重培养,让他们先当助教,一年后正式上岗任教。
        韩生财曾在西安师范学校学习数学、文学和历史,再加之自身勤奋好学,他的中国文学和历史功底非常深厚,对中国历史的变迁、朝代更替和各大历史事件总是说得头头是道,引人入胜,学生特别爱听。
        在教学中,韩生财坚持恩威并用。一方面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另一方面对学习好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力争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对理解能力较弱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单独开导,有时进行单独测验,从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他所教过的学生中,好多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很多人说:“没有韩校长的启蒙教育和鼓励,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就。”“文革”期间,到处停课闹革命,严重影响到农村教育的正常进行,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奇缺,因缺少教师,教学工作没法正常开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韩生财经过多方了解,进行排查摸底,从高中毕业生中基础较好的青年中选拔教师,动员他们到学校任教。这些青年中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多方面的人才,满足了学校教学的需要。如师家菴村的王治权、回乡中专生李向宁、老三届毕业生吴芳新、回乡青年王林生、王林芳兄弟等等,都是韩生财当年推荐走上讲台的。他们刚到学校时,韩生财教他们如何备课,如何讲授。并坐在后排听讲,对讲课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他还带头上好示范课,使教师们深深认识到不学、不勤、无责任心就会落后。这些年轻教师日后大部分继续任教,作出了突出成绩,成为当地教育界的中坚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任教实践锻炼,现在王林生在省教育厅工作,王林芳在西安交大工作。韩生财通过对年轻人的培养教育,使人才有了用武之地,数理化教师成为学校的“正规军”。被上级领导和老师称为:“有识人之眼,有用人之胆的老校长。”
        1966年,韩生财被调到骆峪水库指挥部任文书,家庭被补定为漏划地主成分。两年后回乡任教,由于所在的学校没有足够的教室和师资力量,只好采用办复合班的方式进行教学,就是一个教室安排不同年级的两个班。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同学们集中精力学习,不受复合班的影响,韩生财将语文和数学交叉讲授,避免相近课程互相干扰注意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他的做法被当地多所学校效仿。恢复高考后,他教过的好多学生都考上了大学,这些学生对他十分感激。
        除了抓好中小学生文化教育外,韩生财先生每到一个地方就帮助当地农村办夜校,教农民识字,他坚持不懈使一大批青壮年“睁眼瞎”农民摘掉了文盲帽子。同时在四五年级开设了农业科技知识课程,让学生帮助父母实施科学种田。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小麦优良品种能够提高产量,增加集体收入,便迅速帮助生产队引进这一优良品种,并给大家传授如何科学施肥和加强田间管理的方法,很快这一优良品种得到广泛推广,当年喜获大丰收。
    韩生财把他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上,把大爱奉献给了家乡这片热土,用他不懈的努力,赢得了周至县父老乡亲的赞誉,受到人们的敬重和爱戴,至今被称为是“周至县教育事业的一块石碑”、“农村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深受师生爱戴和信任的好校长,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是金子放到哪里都会发光。”韩生财于 1980年退休后担任广济镇退休人员政协小组组长,组织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反映社情民意,为政府分忧,替农民解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闲暇时间,他耕作责任田,饲养牲畜,农活样样精通,堪称农业行道的“老把式”,返璞归真,过上了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

诲人不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诲人不倦、培养人才是韩生财多年来身体力行的信条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他经常说,小学、中学是基础,也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是道德信念建立的“初行灯”。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教育学生和子女做人要诚信,要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等等。他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相待,对于贫困学生经常给予帮助。他在马召小学任教时,有一个学生很聪明,学习成绩很好,但因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的危险。他意识到只有通过上学才能让这个家庭摆脱贫困,改变这名学生的命运。于是他多次登门拜访,说服学生的父母让孩子继续上学,并安排这名学生在学校打铃,给予补助,帮助这名学生完成了学业并进入大学深造。韩生财培养“打铃娃”的故事至今在马召地区被传为佳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竹峪乡有一位中学生为了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当时周至县和全省广为宣传,号召大家学习这位中学生舍己救人的精神。韩生财认为这是教育学生助人为乐、如何做人、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好机会,就派一名老师找到被救小学生和他的父母了解情况,并到这位中学生所在的学校了解他的救人事迹,还请这位中学生所在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来师家菴学校作报告,在当地掀起一股学习英雄事迹、助人为乐、争做好人好事的热潮。
        多年来,韩生财深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重要,一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和祖国的未来,他认为只有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祖国才能文明富强。他在三尺讲台为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为发展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竭尽全力,添砖加瓦,也表达了一位小知识分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厚谊和爱国情怀。
 
树好家风
        从小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韩生财身上保留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他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子女,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教育子女“先做人,后做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他十分注重生活细节,从一点一滴做起。他一生热爱劳动,每当劳动结束后,他总把身上的灰尘拍打得干干净净。他常说:“要学会做事,看你会不会先做小事。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植物都那样洁净,人也是一样的,身正坏习气就沾染不上。”
        作为父亲,韩生财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他教育子女培养良好家风,让子女牢记《朱子家训》,背诵《明日歌》《岳阳楼记》等,让子女明白做人的道理,养成学习和生活的好习惯。他教育子女吃饭不许浪费粮食,坐要安静反思,晨光熹微就得起床,里里外外打扫干净,一天都要有事可干,绝不能虚度光阴。他家的斗上刻着“树德堂”三个大字,“重德树德”是他家祖传的家风。他教育子女以德为本,传承家风,认为有德家业旺,德兴才有福祉。他鼓励子女勤勉做事,突出一个细心。要求子女穿戴衣冠整洁,东西不能乱放,做事不能虎头蛇尾,不许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他告诫子女,人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要有好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天然。紧张一阵子,轻松一辈子。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让子女明白人生的道理,为子女努力学习,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韩生财家有一个开家庭会议的制度,如果家里有什么重要事,他就开会与子女商量。如果哪个子女做错了事,他就会用开家庭会议的方式解决问题,开展批评,让他们知错改错,心服口服。
        韩生财对子女的学习抓得很紧,他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给几个子女授课,对子女进行辅导。他一贯提倡学而知之,融会贯通。他教育子女学以致用,切莫盲人摸象,遇事不要掩耳盗铃,要动脑子,不能得过且过,家风不能玷污,只能发扬光大。为了能让二儿子韩长文取得好成绩,他不辞辛苦,帮助儿子复习文科知识。当买到一份复习资料后,他连夜步行 30多里路,将资料送到儿子所在的马召中学。后来,当得知儿子被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录取后,他对儿子说:“这个机会来之不易,你一定要好好珍惜啊!”
        在韩生财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指导下,他的五个子女都事业有成。他的长子韩聪文,退伍后在本村担任会计,工作认真负责。二子韩长文 1979年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1988年赴美国留学,现供职于美国波士顿电视台。三子韩全文,毕业于陕西长安师范学校,现为小学教师。大女儿韩彩霞、小女儿韩文霞分别毕业于乾县师范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均为教师。这些子女爱岗敬业,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他的 13个孙子、外孙,其中 8个本科毕业,3个大专毕业,其中一个孙子韩亚博,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另外两个孙子正在上中学。
        弘扬好家风不仅使韩生财家业兴旺,子孙满堂,而且传承好家风使韩生财的家族人才辈出,令人羡慕,成为乡邻们效仿的榜样。
  

版权所有:中共宝鸡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宝鸡市监察委员会  陕ICP备07501330号-2 
推荐使用IE7以上版本浏览器及1024×768以上分辨率

陕公网安备 6103000200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