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招标人自主选择交易系统、专家必须从省级库随机抽取、公职专家信用挂钩晋升、问题线索2日内通报……”日前,市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评标专家抽取及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为规范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套上“紧箍咒”。这一举措,源于此前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腐败窝案的深刻警示,更是我市以“查案”促“治域”,着力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的重要实践。
此前,市纪委监委在查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腐败窝案时,该中心原主任赵峰等多名班子成员、中层干部相继落马。案件深挖后发现,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存在评标评审专家管理混乱问题,由此衍生出大量违纪违法现象——个别干部借评标“赚外快”、“熟人评标”暗箱操作等乱象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对此,市纪委监委充分发挥案件查办“治本”效能,督促其上级主管部门市发改委靶向施策,推动治理从“查处一案”向“规范一域”升级,以制度重建堵住监管漏洞。
《通知》首先从交易基础环节破题,明确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需依据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网建设”要求,在平台内无差别提供省建、市建两套交易系统,保障系统间公平竞争。招标人可自主选择交易系统,并在招标公告、招标文件中清晰列明,彻底打破以往可能存在的“系统绑定”局限,赋予市场主体更多自主权。针对“熟人评标”易滋生舞弊的痛点,《通知》对专家抽取划出“硬杠杠”:凡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通过全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服务系统随机抽取专家,严禁将抽取范围仅限定在宝鸡区域。同时明确,宝鸡本地专家占比不得超过抽取总数的50%,并积极鼓励招标人在全省范围抽选专家,或采用远程异地评标模式。这一规定从空间上切断“人情关联”,让评标过程更具随机性与公正性。
除了打破交易环节壁垒,《通知》还重点聚焦公职人员参与评标这一关键领域。此前,水利、财政、税务等部门部分党员干部常以评标专家或采购人代表身份参与项目评标,甚至有部门领导借职务便利上班时间外出评标赚外快,既影响本职工作,又可能利用行政权力干预评标结果。对此,《通知》针对性强化管理:公职人员若以评标专家或招标人代表身份参与评标,每次需携带单位出具的“同意参评”意见书,且所在单位必须将其评标评审信用记录纳入干部日常考核,直接与职务晋升、职称评审挂钩,通过“双管齐下”的措施彻底堵死个别干部“走穴评标”的路径,倒逼公职人员严守职业边界。
除了源头规范,《通知》还从日常监管、线索处置两方面为评标专家划定清晰“红线”。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通过开展评标纪律教育、签订廉洁独立评审承诺书、健全信用管理体系等方式,强化专家日常管理,同时细化隔夜评标服务标准,运用智慧监管手段,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建立专家信用档案,并公开征集违规线索,对失信专家严肃惩戒,最大限度排除评标风险隐患。在线索处置环节,《通知》进一步明确“时限要求”:通过升级软件系统,逐步建立评标专家、招标人代表参评及奖惩情况向所在单位、行政监督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定期反馈机制;若在评标现场发现专家、招标人代表或代理机构涉嫌违法违规,需在2个工作日内向项目所属行政监督部门通报,监督部门须在30日内办结销号,未按时销号的由市发改委通报约谈,并于每年12月将未销号情况移交纪检监察机关。此外,每季度还会将评标频次高的专家、招标人代表参评信息通报行政监督部门,强化重点监管。
一系列“硬招”之下,我市正以制度创新重塑评标专家管理体系,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筑牢公平公正的“防火墙”,推动市场环境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