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其它 > 正文

陈仓:梁家河的“大学问”

时间:2018-06-15 09:20  来源:陈仓区   作者:梁昭辉   点击: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到阔别多年的梁家河,深情的对乡亲们说:“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一个小小的村庄,到底有什么样的大学问?近日,我参加了陈仓区纪委监委组织的“守初心、延安行”党纪党规培训班,有幸到梁家河接受教育。通过实地探访,真切感受到青年习近平在苦难中成长进步的曲折历程。这个大学问,就是七年“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艰苦磨砺,锤炼了习近平坚毅的品质、崇高的信念、为民的情怀、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成为党的总书记,带领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基础。

  一、梁家河磨砺了他坚毅的品质。从一位涉世不深的青年,到贫瘠的小山村,习近平经历了吃、穿、住、行、劳动等全方位的考验,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群众心目中的“好后生”。当时,他还背着父亲下放劳动的思想包袱,面对种种偏见和不公,排除心中的苦闷,在逆境中不懈努力,赢得了陕北人民的包容、接纳和信任,成为梁家河村最年轻的支部书记。可以说,梁家河七年,锤炼了他坚毅顽强、处变不惊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正如他回顾插队经历时所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

  二、梁家河坚定了他崇高的信念。面对陌生艰苦的生活环境,当地人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真情关照他,手把手地教他种地、拾柴、做饭,帮他度过插队初期的生活关口,陕北人民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精神品质,滋养了他崇高的政治理念,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同时,在中国革命发源地的黄土地上,聆听老红军、老八路讲述革命的故事……,当地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和淳朴的人文品质,对他产生了强烈的思想感染和精神滋养,让他从小树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后来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

  三、梁家河培养了他为民的情怀。插队期间,同淳朴的农民摸爬滚打,让他能够深入了解农民,了解农村,了解当时中国最底层、最真实的一面。黄土地上父老乡亲艰苦的生存现状,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正是这种对群众生活的细致了解,让他在那时就知道群众最缺少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期待什么,也催生他为乡亲们办实事。担任梁家河村支部书记后,他带领群众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点、打大口井、发展沼气,带领群众过上好光景。七年知青经历让他真正接了地气,了解了国情实际,贴近了人民,真切感受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培育了他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多年后他说:陕北七年,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

  四、梁家河积淀了他丰厚的知识。上山下乡正值“文革”时期,受“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等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少人放弃了学习。而习近平始终把读书学习作为丰富插队生活、充实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他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阅读学习,博览群书,经常挑灯夜读,始终坚持苦读深思。正是梁家河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积淀了丰厚的知识文化理论素养。他这种学识,这种修养,这种格局,是他梁家河七年的学习积累、多年磨一剑的结果。总之,年青时的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理论积淀,也为后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版权所有:中共宝鸡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宝鸡市监察委员会  陕ICP备07501330号-2 
推荐使用IE7以上版本浏览器及1024×768以上分辨率

陕公网安备 6103000200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