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其它 > 正文

凤翔:崇尚廉洁之美

时间:2018-07-30 16:08  来源:凤翔县纪委监委   作者:柳梅   点击:

家训:廉洁奉公身高洁。

出处:晚清·丁宝桢《丁文诚公家信》

译文:为官要公正清廉,品格要高尚纯洁。

品读:

   

  家风长不长,廉字第一防。

  说起晚清名臣丁宝桢,怕是有许多人会抓耳挠腮:这是何许人也?但如果提到几乎是每家餐桌上的常客——宫保鸡丁,恐怕就无人不知了!

  据传,丁宝桢对烹饪颇有研究,他在任四川总督时创制了一道将鸡丁、红辣椒、花生米下锅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这道原本丁家的"私房菜",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因"宫保",为丁宝桢的荣誉官衔,于是他发明的这道菜由此得名"宫保鸡丁",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比宫保鸡丁,更为后世所称颂的是丁宝桢惩恶扬善的一身正气和廉洁奉公的两袖清风。他在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特别是在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整修都江堰,兴办洋务,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李鸿章称他“两袖清风,一无所有”,时人赞其“清风亮节,冠绝一时”。而丁宝桢高尚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家风家规的训导和熏陶。乾隆初年,丁宝桢先祖丁福汉,经商来到贵州平远州牛场镇,见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就定居下来。丁福汉虽是生意人,却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丁福汉之子丁公俊深受影响,赋诗以言志:

  “人非圣贤无高下,世代忠良不可差。读书耕田不误时,精忠报国品自嘉。廉洁奉公身高洁,尊老爱幼在天涯。一旦蒙恩受命时,不负朝廷不负家!”

  诗中阐述了人无高下,品有忠否;平日读书耕田,常思精忠报国;一旦出仕为官,必须不负家国。其核心突出一个“廉”字。

  家风隽永,浩气长存。正是这首被丁氏后人视为家规的诗,淬铸了丁宝桢不朽的爱国为民精神。丁宝桢为官一生,始终坚持“廉洁奉公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他经常叮嘱身居高位的儿子“居官之要”就在于“和以待人,忠厚居心”“反己内省,益存好心”,以达到修身励志、不忘初心的目的。这和习总书记在新时期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可谓是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好的家风不仅会成为子孙后代的价值追求,更会成为激励世人的强大精神力量,砥砺人心,薪火相传!

  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已至中流击水处,要尽早实现我们的“中国梦”,离不开好的家风对优秀价值观的传承,更离不开每一个人的戮力同心。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廉”字当头,立公仆志,存公仆心,践公仆行,葆公仆本色;要坚持“干净干事是底线”,不上摸纪律高压线,不下触法律红线,怀德自重、清廉自守。心中有民天地宽,心头装着老百姓,就会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济世情怀,就会有“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担当精神,就会有“青丝要知廉洁早,莫待进牢愁白头”的政治自觉。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力戒说话官架子、干事花架子、办事空架子,要染牢党员底色,刀下见菜见真功,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我们只有任在肩不推,路再远不退,情再深不私,民再远不离,如此,才可守住党员本色,才能像丁宝桢一样塑造高尚人格。

  古人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可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容偏私。常怀为民之心,民心必然向之;常行务实之举,实干方能兴邦;常修清廉之德,扬清自然激浊。作为党的干部,要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博大胸怀,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要摒弃私心、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要多谋事、少谋人,多奉献、少索取,多干事、少计较,只有将“人”字写大写正,将“公”字写端写正,“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才能锻造抵御“糖衣炮弹”的钢筋铁骨,才能永葆共产党人“公正廉明”的政治底色和浩然正气,才能坚守住“廉”这一传世家风!

  

版权所有:中共宝鸡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宝鸡市监察委员会  陕ICP备07501330号-2 
推荐使用IE7以上版本浏览器及1024×768以上分辨率

陕公网安备 6103000200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