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其它 > 正文

凤县:扎根基层,做“黄土地的儿子”

时间:2018-06-07 09:05  来源:凤县   作者:双石铺镇王晶晶   点击:

  忆苦思甜深感岁月如梭,追忆青春不使芳华蹉跎。《梁家河》在说,无论在什么时代、身处何地,无论在什么岗位、什么环境,扎根基层、实干笃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那是一段坚韧不拔的青春磨砺。从最初的“逃离”,到初识梁家河的格格不入,再到融入群众、融入乡村,这期间,习近平不忘刻苦学习、不忘修身,跨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在梁家河的艰难困苦中磨炼了坚忍不拔、处变不惊的顽强意志。从十五岁到二十二岁,在梁家河这个小村庄里,习近平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点,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是的,农村的广阔天地最能磨砺人、锻炼人,也最能包容人。我们基层乡镇干部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秦岭腹地的山川田野,面对着村里一张张温和憨厚、充满期待的笑脸,只有把自己当做黄土地的儿子,深深扎根群众之中,也许才能更深切地体悟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成长经历,更深刻地领会青春磨砺对于品格塑造的重要意义。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那是一股坚贞不移的初心信念。习近平相信,养育了父辈们的黄土地,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在递上8份申请书后方才获批入团,写了10份申请书后才得以入党,之后又因为工作突出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内心无比坚定的信仰信念正是习总书记异于常人的地方。“7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获益匪浅,”“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身处基层一线的我们,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琐碎的工作,既要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坚定矢志不渝的信念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份信念是体恤民情的爱心,是为民办事的真心,是不惧困难的坚心,是有始有终的耐心,更是舍我其谁、只争朝夕的忠心。信念如同指路航标,应深深植根于灵魂之中,成为我们经受各种考验、始终如一、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那是一份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习近平始终与乡亲们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为了让大家吃饱肚子,作为外来人的习近平主动为梁家河的老百姓当家,带头劳动受苦,带领乡亲们打淤地坝,为梁家河留下了最好、最平整的土地。

  他带着社员们建沼气池、成立铁业社、缝纫社、磨坊、菜园,打甜水井,为梁家河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这种真挚为民、惟此为大的为民情怀,正是我们每个乡镇干部应当培育的思想初衷和行为习惯。要从点点滴滴开始积累,从每个小事开始养成,让自己不断成长为坚强的基层战士、人民卫士。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乡镇干部穿梭于田野乡间,来往于村居巷道,天然地离群众最近,应当与群众最亲。在改革的大潮中,在民族复兴的大路上,只有我们真真地把自己当做“黄土地的儿子”,把责任举过头顶,把百姓装在心中,把事业干在实处,那么我们就一定能融入群众当中,走进群众心坎里。

  

版权所有:中共宝鸡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宝鸡市监察委员会  陕ICP备07501330号-2 
推荐使用IE7以上版本浏览器及1024×768以上分辨率

陕公网安备 6103000200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