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齐国华
5月 7日,时断时续的小雨将金台观的建筑物冲刷得干干净净,在通往后殿的走廊上,一位略显清瘦的男子正向游人散发着自己创作并印制的《行孝歌》。“百善孝为先,孝子人喜欢。床前问冷暖,出门双手搀……”拿到宣传品的游人,一边走一边朗读起来。
十多年来,爱好文学的齐国华,用他的一支笔,先后创作出《行孝歌》《弃毒歌》《日月歌》《百他歌》等通俗易懂、传扬好家风的打油诗。为了让他的作品起到引导、教化大众的作用,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他都会到我市周边的一些旅游景点向游人免费发放,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传播了好家风。
父辈教诲牢记心间
齐国华退休前在烟草行业工作,那时,他就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当别人忙着挣钱时,他却在一旁默默创作,不时有作品见诸报端;如今,虽年过六旬仍笔耕不辍,尤其是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行孝歌》,更是受到很多人的称赞。《行孝歌》是齐国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作品。
齐国华的老家在扶风县午井镇南坡村,父辈的教诲使他从小就懂得了“做人要守道德,要有节俭、助人为乐的意识。”伯父齐金玺对他的人生影响最大。齐金玺是一位乡村医生,在甘肃的华亭和我市凤翔、扶风、眉县一带行医数十载,免费给患者诊病开方,为了节省药材钱自己上山采药,遇到有困难的病人更是慷慨赠药,在行医的过程中留下了好口碑。伯父时常教导年幼的齐国华,帮助他人,不在多少,要给人以精神慰藉,要给人以阳光的一面,为人要知足,处世懂感恩。
父亲齐根有教给他的则是“勤俭持家、不能浪费”。“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吃饭时,不小心将馍渣掉在了地上,当时并没在意,可是被父亲看到了,他没有训斥我,而是弯下腰将馍渣捡起来吃掉了。从那时起,我就再也没有浪费过粮食。”齐国华说。
多年来,齐国华在这些教诲中成长,又将这些教诲传给儿女。凡是外出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伸出援手。去年底,村里一困难户的妻子不幸病逝,听到消息后齐国华专程赶回去帮忙安葬;村上有个“五保户”老人,齐国华每次回村都会去看望。如今,齐国华的儿子在汉中上班,也和父亲一样乐于助人,遇到同事有困难,总要热心帮一把。
以身作则孝敬父母
“起床留个心,睡醒答个声。神情若恍惚,陪伴不远疏……”齐国华创作的《行孝歌》,更多的是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从 17岁参军,到进大学,再到工作,年轻时,齐国华难得有时间陪伴在父母身边尽孝道。有一次,齐国华回家探望父母,一进门就发现原本身体硬朗的父亲痛苦地躺在床上,母亲在一旁又是帮着揉腿,又是用热水袋焐,父亲年轻时超负荷劳动,造成关节严重损伤,上了年纪后经常疼痛难忍。看着父母憔悴的身影,齐国华流下了眼泪。他背起父亲就往医院走,可医生告诉他,这病没法治愈,只能靠推拿按摩缓解疼痛。齐国华买来有关按摩的书籍,晚上对照人体穴位图,在自己身上一个一个穴位去摸索。从穴位找不准、按摩力度把握不好,到后来能精准地找到穴位,齐国华成了父亲的专业按摩师,这一坚持就是 20多年。
1995年父亲去世后,齐国华把母亲接到市区的家中,每天给母亲端饭、洗脸、洗脚、陪母亲聊天,成了他的“必修课”。但是母亲对新环境不熟悉,感觉很孤单。齐国华和兄弟们商量后,决定把母亲送回老家。此后,齐国华雷打不动每周回家看望母亲。
随着老人年纪越来越大,齐国华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有一次,他发现母亲脸色苍白,经医生检查母亲贫血。如何加强营养、改善贫血?齐国华多方打听,有人说羊奶好,营养价值高,还好吸收,他就专门买了一只奶羊。每天喝着新鲜的羊奶,儿孙绕膝,老母亲的心情越来越好, 80多岁了依然精神矍铄。
1998年春节,齐国华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位老人在大年三十自杀了,原因是她的四个子女没有一个愿意赡养她,老人生活穷困,加之对子女的失望,最终选择放弃生命。再回想起平时看到的一些虐待老人、因赡养问题引起家庭不和的事例,齐国华决心写《行孝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弘扬孝道。
说起来容易写起来难。从没创作过诗歌的齐国华,翻资料、找典故,对写出的句子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改,直到押韵顺口为止。“经常睡到半夜,脑子里突然出现一句话,感觉不错,就马上开灯,把句子记下来。”齐国华说。辛苦创作了近一个月, 40句劝孝的诗歌出炉后,齐国华发现这些内容只是劝人行孝,没有写出如何尽孝。随后,齐国华又结合自己照顾母亲的经历,和平时看到的老人和子女之间出现的问题,最终创作出 80句的《行孝歌》。“起床留个心,睡醒答个声。”齐国华是这样写的,更是这样做的。不仅自己孝敬老人,还作为家风传给了后辈。
自创打油诗免费发放
“名家有深厚的家风,平民百姓也有自己的家风。孝顺、和气,不糊弄人,不干坏事,是中国老百姓眼里最朴素的家风。”齐国华认为好家风不光要传承,更要发扬光大。
有一年,齐国华回老家看望母亲,听人说邻村有户人家出了这样一件事。这户人家的父亲去世后,70多岁的母亲还健在,弟兄三人为谁来赡养老人的问题请来了舅舅主持公道。舅舅提出让弟兄三人轮流赡养,每人一年。老二和老三同意了,老大却不愿意,他的理由是,万一母亲一年后去世,自己岂不吃了大亏。顿时,气得舅舅找来一根木棍满院追着外甥打。这件事对齐国华触动很深,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对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体会最深,就寻思用啥法子劝年轻人多尽孝心、树立起好家风。
打油诗文字直白、朗朗上口、容易记忆,齐国华创作完成《行孝歌》后,又结合自己所受的家风教育和社会现实,创作出了《弃毒歌》《日月歌》《百他歌》等打油诗。“光阴如梭风云过,世事沧桑有福祸。青春甚短毒品耗,生命瞬间如过桥。毒品一旦染上了,痛苦一生白眼翻。”《弃毒歌》中的几句大白话,道出了毒品对人的身体、家庭及社会的危害;《百他歌》中的“积德行善要赞他,为人忠厚要敬他,口是心非要防他,歪理邪说要驳他……”共 110句,列举了百余种情形,又给出了百余种应对方法。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体现着家庭或家族的价值观。要激发出社会正能量,需要众多家庭的好家风。为此,齐国华自掏腰包将这些打油诗先后印制了 2.6万份,免费发放给大家。通俗易懂的语言,具体细致的做法,让不少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