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传统家规家训乡规民约 > 正文

折射东汉王朝兴衰沉浮的四大家族:

时间:2016-04-19 10:37  来源:宝鸡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巨侃   点击:
班马耿窦的家风
 

        以班固、马援、耿弇、窦融为代表的“班马耿窦”四大家族,是扶风历史上的四大显赫家族。这几个家族,群星闪耀,熠熠生辉。这四大家族的兴衰沉浮,折射出整个东汉王朝的兴衰沉浮。那么,这四大家族的那些代表人物,究竟在家族的基因链条里植入了哪些优秀传统呢?

班家:父子三修史    《女诫》  传后世
 

        班家人做事,前赴后继,咬定青山不放松,这种专一持久的品质体现在修史工作上。
        父亲班彪,是个历史学家,性格沉着稳重,才高而好述作。他发现,由于司马迁著的《史记》只记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之后的历史空缺而没有记载,不少非专业人士把历史事件收集到一起拼凑成书,但是大多粗野庸俗,不能够继承《史记》正典。于是班彪“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史记后传》成为《汉书》的前奏。
        班彪 52岁去世,他的长子班固,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巨作。
        班固其人,据史书记载,从小受父亲的耳濡目染, 9岁时就能撰写文章,成年时已博览贯通九流百家之言。他的性格像父亲一样宽厚平和,是块修大史、干大事的好料。据说,著名经学家王充有一次碰见少年班固,对他的谈吐见识非常惊奇,不禁抚摸着班固的后背赞叹说:“此儿必记汉事!”认为班固必定会完成撰著汉代历史的重任!
        不料,班固修史工作刚开头,有人便给汉明帝告发,说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替哥哥鸣冤叫屈。汉明帝把收缴上来的书稿一审,发现写得非常好!明帝就下旨说:“任命班固为兰台令史,继续写吧!”于是班固开释,从此专心写作,一写就是20多年。到汉章帝建初年间时,除计划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着笔外,《汉书》主体已经完成。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班固为《汉书》的全面完成做准备时,因受大将军窦宪失势事件牵连,班固在他花甲之年又一次被逮捕入狱,班固不堪忍受折磨,竟在狱中自尽。此事虽然后来平反,但一代史家已抱恨终天,不能复返了。
        《汉书》的未竟事业谁来接?有人向汉和帝推荐班固的胞妹班昭,说班昭同样才学超人,是个才女。班昭此时已经 40多岁了,丈夫去世多年,一直寡居。听说接替哥哥续写汉史,她毅然受命。班固的稿子是写在竹简上的草稿,班昭一条简、一条简地读、改,再用她那秀丽的字体重新抄写在绢上,由于绢上的字不易改动,要十分用心写才行。这样几年下来,班昭终于补完八表,基本补齐了哥哥计划的篇目。后来,班昭的门生、马援侄孙马续完成《天文志》,使《汉书》更加充实完整。
        值得一提的是,班门才女班昭还有一篇《女诫》流传后世。《女诫》是一篇写给班家女儿们的家训,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其中提倡妇女应享有和男子一样的受教育机会、夫妇之间应和顺而亲厚、女人应讲“四德”等观点,于当代处理家庭关系都有积极意义。《女诫》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历代女子立身处世的品德规范。
 

马家:胸怀凌云志男儿当自强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出自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口中。
        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马援 12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境很不好。几个哥哥颇有才学,曾教他学《齐诗》,希望他走贫寒子弟读书致仕这条路,但马援却不愿拘守于章句之间,就辞别兄长马况,想到边郡去耕作放牧。谁知没等马援动身,马况便去世了。马援只得留在家中,为哥哥守孝一年。在此期间,他没有离开过马况的墓地,对守寡的嫂嫂也非常敬重。后来马援去北地郡畜养牛羊,由于他为人仗义,不断有人从四方赶来依附他,他带着这些人游牧于陇汉之间,表面上看似牧者,但胸中之志并未稍减。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当在穷困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
壮烈。”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先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后归顺刘秀。为东汉王朝的稳定,他数年征战四方,立下了赫赫战功。有一次,马援从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人,以多谋善断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窘,马援继续说:“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稍作停顿后,马援又慷慨激昂地说:“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作先锋。好男儿就应该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还,怎么能躺在床上坐享那点微薄的功劳,最后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马援 62岁那年,南方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发动叛乱,马援又主动请求出征武陵。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第二年,马援因感染时疫,患了重病,在军中死去,从而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誓言。
        史载,马援三子一女皆栋梁之材:长子马廖官至顺阳侯,次子马防官拜翟乡侯,三子马光官至许阳侯,小女马皇后为汉明帝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最贤德的皇后之一。其孙马遵、马钜、马康、马朗、马度等皆封侯晋爵。东汉关中大儒马融亦为马援孙。
        立志高远,以国为重;建功立业,勇当大任。这是马氏家族代代传承的精神风范,也是中国历代志士仁人倾心仰慕的原因所在!
 

耿家:将门出虎子边疆搏军功 
 

        扶风耿氏一门出武将,其中东汉开国名将耿弇,位列东汉光武帝敕封的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
        耿弇的父亲耿况,任边境太守,本身就是武将世家。耿弇自小随父居住,目睹父亲校场练兵,检阅骑射,所以特别喜爱军旅生活,练就了一身好本事。
        光武帝初年,他协助刘秀攻张晔,伐延岑,收上谷,定渔阳,取涿郡,平张步,败隗嚣,率兵平四十六郡,攻城三百未尝受挫折,年纪轻轻就封侯并授大将军印绶。平定齐地后,光武帝刘秀将耿弇与西汉名将韩信比较,言其所立战功比韩信更难,可见耿弇功勋之卓著。耿弇弟耿国,被光武帝封为黄门侍郎,迁升射声校尉,后封为五官中郎将。他曾向光武帝建议:联呼韩邪单于而抵御鲜卑,抗匈奴,保证了边塞的安宁。耿国长子耿秉,体魄魁伟,腰阔八围,博通经史子集,善演《司马兵法》,精通征战策略。永平十四年与窦固合击西域车师国,曾率精锐部骑径闯车师后王大营,后王抱耿秉马足而降。其性格勇猛刚烈,每每行军打仗,自披铠甲攻击在前,驻军休整不扎营寨,有敌来犯迅速列阵,士卒都乐于以死相搏。逝后被追封为桓侯。耿国次子耿夔,年少即气势不凡,勇于亮剑。永元三年,他为大将军左校尉,率八百锐骑攻匈奴单于都城,在金微山斩敌五千,平塞外五千里。永初三年,南单于背汉,他率兵抗南单于,虽只拥兵两千,但击败三千敌兵,斩敌千余,俘敌多名,缴获物资千余车。耿国侄耿恭,为人慷慨大度,有将帅之才。永平十八年,耿恭与匈奴军大战于金蒲城,以军三百,拒敌两万。他抵敌累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取水,煮弩而食,万死而无一生望。就这样,仍杀敌寇数千,忠勇全节,古今罕见。 
        耿氏一门,从东汉建武至建安末年,官封大将军 2人,将军 9人,卿 13人,娶公主为妻 3人,列侯 19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人。将门出虎子,边疆搏军功。耿家人的无上荣耀,正是靠这一刀一枪和对国家无比忠勇搏来的!
 

窦家:几遭灭族灾  顽强延血脉
 

        据现居住在扶风县城关镇和法门镇的两支窦氏族人讲,扶风窦姓,是从北国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迁来的。
        这一支窦姓,有其苦难的历史,曾经隐姓埋名一百多年,甚至被迫将窦姓改为鲜卑族姓氏;但这一支窦姓,其历史经历又是族人中最辉煌的一支。
        故事得从东汉桓帝时期说起。公元 167年,桓帝驾崩,留下了一个宦官专政的乱摊子。东汉开国功臣窦融的后裔窦武,时任大将军,与女儿窦太后立 12岁的刘宏为帝。窦武是个清官,看到宦官卖官鬻爵,朝政日非,就与大臣陈蕃等密谋除掉宦官,不料事情泄露,宦官们先下手控制了皇帝和太后,窦武失败自杀,窦氏一门几被杀尽。雁门太守窦统为避祸乱,不得已逃到了匈奴旧境漠南一带,后来窦统的儿子窦宾,与鲜卑部落交好,将爱女嫁给部落首领。公元 248年,窦宾过世,鲜卑人为消除异族势力,突然反目,杀死窦宾女儿及两个弟弟,并掳掠窦氏部众 20余万人马。经此浩劫,窦氏转徙他地,投靠另一个部落酋长,并获赐姓为纥豆陵氏。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北方,窦氏族人看到局面安定下来,就于公元367年回到了故乡美阳县(今扶风)居住。其时,窦滔 16岁,祖父窦真年事已高,窦滔后来成为前秦的安汉将军, 32岁死于淝水之战中。他的妻子,就是著名的璇玑图作者苏蕙。
        窦姓这支族群经过两次大劫难,顽强地生存下来。两晋南北朝时,窦姓遍及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一支窦姓迁居今辽宁北部和北京一带。隋唐两代,窦姓重新焕发光彩,名人辈出,仅唐代窦姓即出宰相六名,又重现了汉朝时名门望族的景象。

  

版权所有:中共宝鸡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宝鸡市监察委员会  陕ICP备07501330号-2 
推荐使用IE7以上版本浏览器及1024×768以上分辨率

陕公网安备 6103000200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