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是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检视历代大贤大哲,凡成就大事者,无不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培养和传承好家风,事关孩子的健康成长乃至前途命运,事关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为了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培育好家风提供借鉴,本报从今日起开设《历史上的西府好家风》专栏,以期通过挖掘和讲述自古以来流传在西府民间的家风故事,引领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时代风尚。

天下归心的家族密码——
周先祖的家风
说起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家族,首推诞生在周礼之乡岐山的西周姬姓家族。姬姓家族祖孙四代人所遵循的家风家训,如红日普照,如春风化雨,深刻地、长久地影响着中华几千年的家庭伦理关系,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遵循了三千多年的“礼乐”文化。优秀的家风传承,不仅孕育出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和召公这样的旷世栋梁,还孕育出太姜、太妊和太姒这样的好婆婆、好媳妇。毫无疑问,姬姓家族首创的家风家训教育法则,堪称后世之典范,永远光照中华!
据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会长郑鼎文先生总结,姬姓家风主要有“夫妻互爱,做好表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母正子端,懿行垂范”“待人以宽,礼让为先”等内容。
周王教子:
待人以宽礼让为先
西府人至今取名字好用“让”字,“让”,实则是周代姬姓家风的内涵!
最典型的“让”的故事,就发生在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身上。亶父老了,按规矩由长子继位,可是亶父凭着自己带领周人从豳地来到岐山的创业经验判断,这个王位由季历继承最合适。但祖宗的规矩不能坏,话还不能这么说。泰伯和仲雍看出这种情形,悄悄走了,他们留下的,不是一个锦衣玉食的王位,而是一份让周兴旺发达的责任。季历没有让父兄失望,周的国力在他的手里已经强盛到让远在朝歌的朝廷开始惴惴不安。
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德高望重,爱民如子。一年金秋时节,命其子姬昌在城内扩建祖庙。孰料建筑区域内一座破旧房屋怎么做工作也不愿搬迁。原来屋主是一对靠开杂货店勉强度日的老夫妻,姬昌用高价收买也未如愿,不由得有点焦急。王季听得此事,便把儿子召来说:“你不必难为老人,先去别处施工吧!”同时传话全城军民,都去老夫妻开的杂货店购买所需之物。不久这家杂货店生意兴隆,利润大增,就开始大量进货,致使小店难以容纳,老夫妻俩正犯愁该咋办,王季派人来说:有一处宽敞的房子,所在位置客流量也大,你们愿意去吗?老夫妻说:好啊!于是自愿申请搬迁,此事皆大欢喜。从此,老夫妻逢人就说国君王季爱护百姓、成人之美的故事。
周武王的弟弟、杰出的政治家周公旦还有一个握发吐哺的故事。据《韩诗外传》载:周成王把周公的长子伯禽封在鲁地。临行之前,周公告诫儿子说:你去以后,千万善待百姓,尊重贤才。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又担任宰相,我对于天下人来说不算低贱吧!但我洗一次头,要几次握住头发,中止洗头来接待士人;吃一顿饭,要数次把食物吐出来,及时回答士人的问题。即使这样,我还担心慢待别人从而失去天下贤人的辅助。因此你去接管鲁国,一定要谦虚谨慎,勤政爱民,不要轻视任何人。后来伯禽牢记父亲的教诲,把鲁地治理得非常好。周公吐哺虽是治国用人的典故,但同样可以看作训导子女待人接物的家训典范。“著名的泰伯奔吴更是姬姓家风的集中体现。”郑鼎文说:“出于政治联盟的考虑,周太王选择非长子的儿子王季做继承人,按理说这是不合规程的,况且作为老大的泰伯也非常出色,但历朝历代常见的宫廷政变、兄弟阋墙没有发生,一切都在和平、和谐和谅解中度过,王季即位后,作了一首《哀恭歌》怀念远方的兄长,如果兄弟之间没有谦让和顾全大局的精神,可能将是另一个玄武门事件。说到底,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风,成全了父亲周太王的心愿,也成全了兄弟礼让的美名!”
周太王和夫人太姜:
夫妻互爱 做好表率
周太王古公亶父,本名姬亶,他带领族人从豳地迁到岐山,是周王朝的奠基人。
史家评价,周太王此人最突出的品质就是“德”,这个“德”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对外爱民、对内爱妻。
据《书传略说》记载,古公亶父在豳地时领导族人发展,引起了当时北方一支少数民族部落戎狄的嫉恨,戎狄多次侵扰周族边境,起初古公以为戎狄不过是想要掠夺些财物,就给了他们。后来发现,戎狄的真实意图是想要霸占周族的土地。于是古公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迁移。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决定,有人当面质问他:“你不为社稷,难道就不为宗庙着想吗?”那时候的“社稷”指祭祀的土神和谷神,也就是土地。古公回答:“土地本来是为民谋利的,现在为争夺土地一旦发生战争,民就要受苦,这不是我愿意看到的;至于宗庙,不过是一个家族私有的东西,为保护私有财产而让大家搭上性命,这不公平!我不能以私害民。”
看来,对于财产、土地和人民,在古公亶父的心目中是有顺序的:人民是最重要的,土地次之,财产更次之。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会长郑鼎文分析说:“在艰难的重大选择面前,古公亶父为了保护、保存追随他的民众,果断地放弃了土地和财物,建立了‘不得’的模式,也就是建立了‘德’,他的‘不得’立足于对民生的关切,是其祖先后稷的‘生民’和公刘的‘厚民’的再进步。”
古公亶父不光是一位以德化民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好丈夫。由豳迁岐之后,为了取得当地土著人支持,采取了政治联姻策略。古公亶父娶了当地豪门大户姜氏为妻,姬姜两家结成政治联盟,为西岐走向强盛奠定了根基。
不要以为政治婚姻就没有“爱”。据《列女传·母仪传》记载,太姜乃周文王姬昌的父亲王季之母,生泰伯、仲雍、王季三子,“贞顺率导,靡有过失。大王谋事迁徙,必与。”意思是说,太姜能够以身作则教导儿子,使他们从小到大,在品德行为上都没有过失。而且太王每遇到大事,必定同她商量,成为丈夫得力的左膀右臂,夫妻非常恩爱。
据说,太姜还是太王的唯一妻子,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两人的夫妻秀让后来的孟子很是赞叹,曾说太王爱妻,夫妇和谐,榜样的力量使得周原上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形成了真正和谐清正的社会风气!
太王太姜的婚姻模式及夫妻关系代代传。太王的儿子王季迎娶太妊,太妊是一商朝诸侯国国君的女儿;王季之子文王姬昌,与上古著名望族有莘氏美女太姒结为连理。太姒不仅品性贤淑,还是文王的贤内助,生养和培育了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等旷世奇才。后世极为推崇这位女性祖先。《诗经·大雅·大明》极力渲染迎娶场面,对太姒极力赞美,足见这桩政治联姻的分量。
王季和他的子孙:
在儒家经典《礼记·文王世子》中,对文王和武王的孝行作了生动形象的记载。
文王当太子的时候,每天三次到他父亲王季那里去请安。第一次是鸡叫头遍就穿好了衣服,来到父王的寝门外,问值班的内竖:“今天父王的一切都平安吧?”内竖回答:“一切平安。”听到这样的回答,文王就满脸喜色。第二次是中午,第三次是傍晚,请安的仪节都和第一次一样。如果王季身体欠安,内竖就会向文王报告,文王听说之后满脸忧色,连走路都不能正常迈步。王季的饮食恢复如初,文王的神态才能恢复正常。每顿饭端上来的时候,文王一定要亲自察看饭菜的冷热;每顿饭撤下去的时候,文王一定要问吃了多少。同时交代掌厨的官员:“吃剩的饭菜没有营养,不要再端上去。”听到对方回答“是”,文王才放心地离开。文王的这些行为,被总结成为后世侍奉父母的金科玉律,在《千字文》《弟子规》中,对于儿女孝顺父母的内容,基本上没有超出这个范围。
周武王姬发做太子时,就以文王做太子时的行为为榜样,不敢有一点走样。文王如果有病,武王就头不脱冠、衣不解带地昼夜侍养。文王吃饭少,武王也就吃饭少;文王吃饭增多,武王也就随着增多。如此这般, 12天以后,文王的病也就好了。
从以上史料不难看出,文武周公的孝行和孝道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父母心怀敬畏,爱戴有加。二是身体力行,照料父母的日常生活。三是深明大义,继承和光大父母的事业。文武周公不仅孝敬父母,精心照顾日常生活,而且识大体,顾大局,继承和成就父母未竟的事业。其中文王继承父亲王季的遗志,不断地拓土开疆,强国富民,到晚年时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武王继承父亲文王的遗志,伐纣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周公旦继承父兄的遗志,辅佐成王,东征平叛,制礼作乐,巩固了新生的政权,为盛世“成康之治”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今古之孝,有何变化?郑鼎文说:“尽管文武周公孝道的操作方式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那时子女一般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照顾年迈的父母很方便;而现在的情况发生了极大变化,但孝敬父母的美德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