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传统家规家训乡规民约 > 正文

祖母的家教三句话

时间:2016-06-17 09:00  来源:宝鸡日报   作者:孙彩珠   点击:
        我的祖母活了 78岁,谢世至今已有 50年了。祖母一生跟过两个丈夫,第一个丈夫实际是我的亲爷爷。追根溯源,亲爷爷原本是岐山县城照壁背后臊子面馆的老板,他姓张,名字不知道。清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偕光绪帝逃至西安,慈禧遍尝地方名吃,曾亲口吃过岐山照壁背后的臊子面,并赐龙凤旗一面,以示表彰。细究起来,爷爷的父亲即曾祖父,可能那时就是照壁背后的掌事者。后来一度兵荒马乱,爷爷病逝,祖母无法生活,把两个儿子,一个给了人,一个带着改了嫁,嫁到了我现在的娘家岐山县蒲村镇鲁家庄,与我后来孙姓的爷爷过在了一起。祖母是个“带财寡妇”,从照壁背后拉来的桌椅箱柜很多,她在县城生活多年,见过世面,与当时一般农村人的见识不同。在我小的时候,她常用三句话来教导我,传递着她从张家带来的家风。
        祖母教导我的第一句话是:“有智不在年高迈,无智枉活一百岁。”祖母坚信:有知识、有智慧就能施展才能,不在年岁的大小。那时一般家庭都不让女孩子念书,祖母是从县城来的,她见过许多女娃在县城上学。因此,她第一个支持我去上本村高小。她说女娃把书念成了与儿子娃娃一样,同样能干公家事。有一年我读二年级,患了水痘,发烧,近一月时间未去学校,功课落下很多,我也不想念书了。家里的人都说,女娃迟早要嫁人,供下个先生也是人家的,都不主张我再念了,唯有祖母持反对意见。她给我换洗了衣服,梳了头,并深情地说:“乖乖去念吧!你看你们学校不是有女老师吗?她不念书怎么能给人教哩,你以后当个女教师不是很好吗?不是同样能供养年迈的父母吗?”在祖母的鼓励下,我再次背起书包,走进了学校,我以后当上教师,教了半辈子书,归根结底还是祖母支持的结果。
        我家东桥沟有半里长的沟坡地,地贫坡陡,产不下粮,我就给祖母说:“叫我爷再不要在沟里开荒种粮了,不如栽成树,剪下的枝梢就够家里烧柴用了。”爷爷听了我的话,栽种了一沟杂树,每年剪的枝梢要摞成一个小柴堆,父亲再也不用上北山割柴了,还避免了水土流失,下游水库的水也清澈了,真是一举多得。这件“退耕还林”的事对一家人启示很大,我祖母更是赞不绝口地说“有智不在年高迈”,我孙女就是一个例子。以后家里大小事,大人们都要听听我的意见,把我当“诸葛”看待。祖母说,念书的娃娃脑瓜灵活,智谋胜过百岁老人。
        祖母教导我的第二句话是:“吃得苦中苦,能活人上人。”这句话对我战胜困难起了很大作用。我体悟到:吃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就好比小麦越冬一样是不可回避的,春麦就没有冬麦品质好,没有受过苦的人经不起生活的磨难和处于逆境的考验,在工作中挑不起大梁。从某种意义上讲,苦是渡向知识事业彼岸的舟楫;苦是通往幸福的桥梁;苦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苦是实现个人梦想的阶梯。“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话一语道破了苦的真谛。祖母虽没有文化,但她从县城听来的文化故事却不少。她说:谁怕吃苦,就念不成书,干不成事。怕吃苦的人种田也会使地里长草禾苗荒,等于是个无用之才。她还能把“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说得头头是道。我读初高中时就靠党的教导和她的这些家教渡过了难关。
        上世纪 50年代末,我在县城读初中,因家穷搭不起公灶,就靠背馍过活,周一到周六这 6天时间,每天只能吃 2个半到 3个粗细粮搭配蒸成的金裹银馍,如果计划不周,有时周六整天就没吃的,只好饿着肚子跑回 30里外的老家三顿并作一顿吃。有一次回去吃了一碗干炒面,肚子胀得老高,县医院的医生也没法子,熬到后半夜才通了。好几次我都不想念书了,但一想起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树皮的故事和祖母的教导,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就增强了。就这样,我硬是在万般艰难中读完了初中。越是苦我越不虚度光阴,第二学年,期中考试,我的数学竟考了全校第一名,老师和同学都说:东北乡来的那个女子学习可好了。上高中时我转到了蔡家坡中学,正值 1960年生活困难时期,我常利用星期天去挖白菜根煮着吃。有一年冬天,学校养的一头猪掉到井里,约半月的时间才被人发现,捞了上来,猪毛掉满水井,蒸的高粱馍,一掰开里面被猪毛网着。一些同学嫌脏不吃了,我离家远不吃就得饿肚子,想起祖母的教导,我就提醒自己要能吃苦,于是我就拔掉猪毛,硬把馍馍吞咽了下去。
        毕业回到家乡成家,陆续有了 3个孩子,加上丈夫病残,生活的担子更重了,但我一想起革命烈士和祖母的教导,浑身就充满了力量,硬是在艰难困苦中把 3个孩子拉扯成人。每每想起这些往事,我就非常感念祖母,不是祖母饱含哲理的教导,我就不可能从高中毕业,当上一名教师。
       祖母教导我的第三句话是:“娃娃勤,爱死人。”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能补拙”,“一勤遮百丑,一懒招百病”。勤能创造财富,勤是通往成功的大道,勤能使人由生而熟成为大家名师。古往今来,没有见过一个懒人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而勤劳的优良品质必须从娃娃时就要历练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呼之即来的。在我出嫁的前一天,祖母就对我说:“从明天起你就到了另一家,人家有自己的家规家风,有三件事你必须起早完成,这是你做新媳妇时的规矩,你要传承下去:第一件事就是要像书上讲的那样‘黎明即起,洒扫清除’,把院落前后打扫干净;第二件事要给公婆及老人倒掉尿盆,不要嫌脏怕臭;第三件事要把锅眼的灰掏净,以团结妯娌,为做早饭作准备。”我谨记祖母的教诲,到了我丈夫家后,我就按祖母讲的规矩,把这三件事坚持了四五年,直到我离开农村。
        我读初高中时,十年寒窗书不离,因此对干家务活及针工行道一窍不通,回到农村,简直如坠入五里雾中,一切都很陌生。比如擀面,在娘家由母亲擀,到婆家则要独当一面自己擀,起初不会和面,常擀软面,吃起来没筋丝,一家人有意见,我就向婆婆请教。她说,人常讲“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如今不兴打媳妇了,但面要擀好先要揉好,要舍得气力,揉光涹到,一挑不断,百吃不厌。我在她的指导下,很快就成了擀面能手。我从小爱画花草虫鱼,在娘家常给人描花,到婆家后,来找我描花的女娃更多了,我不但给她们描花,而且学会了刺绣,绣的花草由于颜色比例搭配得当,像活的一样,受到乡亲们的好评。我曾给七八个出嫁姑娘做过灯曲罐罐及信札;给不少亲戚娃娃绣过单夹(轻便的夹衣)及绣着五毒的“捂腰”。这些针工活费时费事,不勤快是万万办不到的。我出嫁时做的一个灯曲罐罐十分精致,后因生活困难 5块钱卖了,现在只剩下一个 50多年前的信札了,时日虽久,但还能看得出当年刺绣的功夫。
        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孩子熏陶成长的必修课程,人的优良品质是从小培养的。拿我来说,如今已 75岁,但仍能吃苦耐劳,常给孙子们辅导数学,做饭洗衣挑重头,这些品质都是祖母对我从小严格要求的结果。可见,传承家规家风的事也要从娃娃抓起。
  

版权所有:中共宝鸡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宝鸡市监察委员会  陕ICP备07501330号-2 
推荐使用IE7以上版本浏览器及1024×768以上分辨率

陕公网安备 6103000200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