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宝鸡廉政 > 正文

【方志宝鸡 廉洁文化⑤】苦干惊天动地事 甘做隐姓埋名人——凤县红光沟“067基地”航天人的清廉精神

时间:2022-08-31 16:47  来源: 市地志办、凤县地志办、驻市人大机关纪检组   作者:   点击:

20世纪60年代,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布局三线建设、建立巩固大后方的战略部署,国家第七机械工业部决定在三线地区新建航天工业研究、设计、生产、实验基地。经过多次实地踏勘、严格筛选,最终确定将火箭发动机设计部及相关研究生产厂、试验站设在秦岭深山沟壑峡谷间的凤县凤州安河沟内。此后,筹建指挥部很快在沟内的马鞍山成立,1966年4月开始全面建设。经过五年建设,凤州山沟的厂、所、站初具规模,一个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067基地”由此宣告成立,成为我国航天系统中第一个建成并投产的三线基地。因基地下属某重点单位名称为红光机械厂,凤县在该区域专门设置了人民公社级政府机构——红光公社,该区域便被人们称为“红光沟”。从1965年大规模建设到1993年整体搬迁到西安的28年时间里,航天人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书写了中国的航天传奇,留下了传奇故事中的航天人清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本色。”红光沟航天人感天动地的艰苦创业事迹后面,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淡泊名利的清廉精神。


不畏艰苦勇创业,无怨无悔写春秋

被选定为液体火箭发动机三线研制基地后,一批又一批从北京、上海等地的航天单位选派的筹建青壮年职工人员、从哈尔滨等地军工院校分配来的毕业生相继来到凤县红光沟,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当时的艰苦创业中。这些来自繁华都市的科技人员、工人、解放军战士,毅然决然地放弃优越的环境,坐火车、乘汽车、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地奔向三线基地,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挥洒青春汗水,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他们长年居住在三面环山、积雪不化、寒风凛冽、荒草遍地、道路泥泞山沟沟里。面对这一切,他们没有埋怨、没有屈服,更没有退缩。没有房屋,就自己砌土墙盖房子,或用竹帘抹泥砌成土房子。没有床,就把十几块土坯摞在一起,给上面铺些麦草秆就算是床了。食物匮乏,没有米和蔬菜,供应的70%是粗粮苞谷面粉,30%是小麦面粉,没有酱油没有盐,连骨头带皮的肉,一个人一月才七两。一日三餐除了萝卜就是炒包菜,一两个黑面馒头堆在玉米面窝头中间,都属于难得一见的细粮。但大伙不舍得改善生活,有点钱都用在了搞科研上!没有路,贵重的实验仪器进不了基地,科研工作没法进行。他们靠人拉肩扛,渴了喝河水,饿了啃窝头,三班轮流倒,人歇路不停,终于在1965年9月底提前修通了总长18公里的公路,打通了基地唯一的交通大动脉。当时参加红光沟建设的人员最多时达1万多人,大家不讲吃不讲穿,吃苦受累,憋着一口气,铆着一股劲,就是要让中国的航天技术早日赶上和超过外国人!1969年6月,一个绵延21公里,包括“研、产、试、管、服”功能配套齐全的综合性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067基地”终于建成投产。经过建设者们多年的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最终形成了“一条红光沟,两代发动机,服务三大总体院、四个核心区,应用于弹、箭、星、船、器五大领域”的事业发展大格局。从荒草遍地、人迹罕至到学校、医院、住宿、生产等功能齐备,航天人硬是靠着敢打敢拼绝不服输的精神,把当年凤州的山沟沟变成了周围人都羡慕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给个杭州也不换的“城里人生活的好地方”!

 

先生产后生活

 

淡泊名利忆初心,攻坚克难立新功

在科研生产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科研人员进行了无数次不为人知的试验,不断经受挫折与考验。

张贵田,1931年12月出生在河北藁县,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担任“067基地”主任、中国航天六院科技委主任。1961年,他从前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成后毅然回国,一直从事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液体发动机的设计和研制工作。上世纪60年代初,张贵田攻克液体火箭发动机不稳定燃烧这一世界性难题,首次自行研发出国内最先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为我国后续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发动机研制开辟了道路。接着,他又参加并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双向摇摆二次启动常规高空发动机,即长征四号A运载火箭第三级发动机。突破双向摇摆、二次启动等重大关键技术,为飞行器的重复使用和拓展发动机的应用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傅永贵,在北京航空学院学习大型液体发动机设计,是第一位到红光沟进行研制工作的设计人员。面对上级要求的“尽快研制出姿态控制发动机”但又没有实验室的实际,他和同事一起将河沟旁一座废弃厕所改造成一间“厕所试验室”。男厕所作为观察室,女厕所成为试验室,中间打上一个孔,装上有机玻璃当作防爆观察窗。就是在这个地方,傅永贵和同事居然先后解决了催化剂、推力室结构设计等问题,成为中国姿控发动机的“诞生地”。

在“067基地”,像张贵田、傅永贵这样的航天人有很多,他们学有所成,都是专业领域的翘楚,却甘愿放弃大城市的科研环境和工作待遇,毅然决然地带着一身本领投身到大山沟里,就只为一颗初心——为了报效祖国!就只为做成一件事——为了实现航天强国梦!

 

精心设计、科研攻关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为早日研制成功发动机、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科研人员隐姓埋名,扎根深山,在航天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067基地”诞生了我国第一台远程火箭发动机、第一台姿态控制发动机、第一台高空二次启动发动机、第一台载人航天发动机、第一台大推力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发动机……

杨敏达,出生在苏州,1956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航空冲压喷气发动机设计专业学习,毕业后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三设计部技术员。1967年,新婚燕尔的他主动报名和妻子一起从北京来到红光沟,进行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先后参与和主持完成了数十种、上千台次液体火箭发动机泵的研究试验工作,装机上天成功率达100%。这里研制的火箭发动机在国家重点型号发射、重大工程飞行试验中表现卓越。其中,长征系列一、二级发动机参加了300余次发射任务,成功的把数百颗国内外各种不同类型的卫星及十一艘飞船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远程火箭一级发动机获得国家金质奖,姿态控制发动机获国家银质奖,是当之无愧的“金牌发动机”,我国新一代大推力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也是从这里开启。在2018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在这里研制的各种型号发动机为“两弹一星”、返回式卫星发射提供可靠动力,圆满完成了我国“导弹武器”“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书写了中国的航天传奇故事。

 

建成之后的发动机总装车间

 

今天,我们从当年红光沟创业者先辈们的不畏艰苦、战天斗天、一心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航天事业奉献青春和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牺牲个人一切的传奇事迹当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航天人高尚与纯洁的灵魂、朴素与充实的精神世界。航天人奋斗的巨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将永远成为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更要继承和弘扬“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淡泊名利”的航天人清廉精神,把航天人清廉精神融入到全社会廉洁文化建设当中,从中找到做人的标杆、汲取前行的力量,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摒弃贪图享乐、矢志艰苦奋斗,明明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在奋进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版权所有:中共宝鸡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宝鸡市监察委员会  陕ICP备07501330号-2 
推荐使用IE7以上版本浏览器及1024×768以上分辨率

陕公网安备 6103000200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