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传统家规家训乡规民约 > 正文

耕读传家家兴旺——凤翔县西古城村王长安家风记事

时间:2016-06-07 09:32  来源:宝鸡日报   作者:关晓娟   点击:
        凤翔县城关镇西古城村有这样一户人家,他们兄弟四人,传承父辈耕读传家、言传身教、以德育人的良好家风,现在个个学有所成。这就是从教育战线上退休的教师王长安的家族。
        王长安的父亲从小失去双亲,八岁时就给甘肃一大户人家放牛。他利用放牛回家的间隙,坐在别人家孩子后面偷听私塾先生教学,凭着记性好,偷偷学会了很多字,十岁时就可以给亲戚写家信了。后来,东家看其心灵手巧,还识了一些字,就让他每天去灶房帮厨做饭。由于他善观察肯钻研,几年间就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厨师。长大后,在亲戚的帮助下,回到故乡,买了几亩地,盖了三间瓦房,又成了家立了业。解放后,凭着一身好手艺,走南闯北,为邻里乡亲的红白喜事当厨,从不收取工钱,受到乡亲们称赞。
        王长安的父亲对待邻里和蔼可亲,但是对待子女却是极其严格的。他常对长安姊妹们说:“如果我不是偷学识字的话,不但当不了厨师,更没有今天这个家。”平时也常说:“只有勤读书,才能从书中获得做人、处事的道理。”在王长安读小学时,父亲对他的学习就抓得更紧了。每天早起后,先要背一篇课文,然后再吃饭,晚上作业完成后方可睡觉。在父亲言传身教下,王长安学习进步很快,每次考试成绩均列全班前茅。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安航空工业专科学校。而长安的兄妹也相继考入各类高等院校。王长安在学校一边读书,一边学习文学创作。走上工作岗位后,平易近人,事业心强,关心学生,助人为乐。在任教期间,他资助的贫困生达 10多人。 1998年,他应凤翔戏校邀请,在为学生排练节目时,得知该校学生辛亚飞从小失去母亲,靠父亲捡拾废旧物品度日,他给辛亚飞资助 500元并推荐其到省戏曲研究院深造,直至完成学业。退休后,他发挥自己的艺术专长义务为社区、村组、群众和学校师生排练文艺节目,受到文化局领导和群众高度赞扬。他退休后依然坚持读书不断,习作不减。 2014年被县政府评为“终身学习之星”,先后在省、市、县文学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等二百多(首)篇。与此同时,还创作一些小品、戏剧,为弘扬社会正气贡献力量。
        王长安从父亲言传身教和勤劳好学的家训中,深深体会到“严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的道理,同时也懂得“身教重于言教”这个哲理。他们兄妹几人接过父亲“身教重于言教”这个接力棒,对各自的孩子始终从严要求,坚持身教,以德育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他们。王长安认为,家长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能左右孩子们一生的道德行为。所以,作为家长要从孩子的坐姿、走姿、接物、处事、学习习惯等方面给孩子们作出榜样,教育他们不但要勤奋学习,而且要礼貌待人,用正确行动、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王长安自己经常熬夜搞文学创作,儿子就坐在旁边观看,还跟着仿学。天长日久,他的儿子从小学开始就学着作诗写文章,直到读到大学,还利用课余时间写作,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他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搞文学创作,在省市县报刊上发表文章近百篇。
        在儿子勤奋好学、酷爱文学创作的习惯引导下,王长安的孙子不但学习优秀,而且热爱文学创作。在校期间学习用功,年年被评为“学优生”。他利用课余时间,坚持练习写文章、写微型小说、散文等。在父辈们良好家风熏陶下,王长安家第三代十个孩子中,八个大学毕业,两个中专毕业,有的成为国家干部、公务员,有的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有的在企业中担任管理干部,有的是企业技术员,他们为人处事以礼待人,工作积极肯干,受到单位好评。乡亲们都热情地赞扬他们家是“大学生专业户”。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王长安家庭几代人的家风传承实践来看,家长只有勤奋努力,积极进取,并且做到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们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家长,一定要传承和树立良好的家风,为孩子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版权所有:中共宝鸡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宝鸡市监察委员会  陕ICP备07501330号-2 
推荐使用IE7以上版本浏览器及1024×768以上分辨率

陕公网安备 61030002000117号